close

好稻米為何賣不出好價錢?湖除油煙機北相關部門回應

優質生態的蝦稻米,被視作普通稻米出售,其市場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明顯低估。本報靜電油煙處理機一版昨日刊發的報道《惜哉!40億斤“蝦稻”被賤賣》,引起廣泛關註。“蝦稻”為何賣不出好價錢?相關部門、地方政府和企業負責人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剖析瞭個中緣由。

比較效益驅動,農民重“蝦”輕“稻”

由於近年來小龍蝦價格持續走高,一畝田的收益八成來自小龍蝦,據省水產局測算,目前全省“蝦稻共作”面積410多萬畝,畝平均收益3000元左右,是單一水稻種植效益的3至4倍,小龍蝦的貢獻不言而喻。

在比較效益驅動下,農民普遍存在重“蝦”輕“稻”的想法。不少農民對記者坦言,采用蝦稻共作模式,看中的就是小龍蝦帶來的豐厚效益。“我們都知道蝦稻米是好米,不施農藥,天然無公害。可市場不認可,依然難以賣出好價錢。”楚稻蝦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輝有些無奈地對記者說。

劉輝說,“蝦稻”到底好在哪?優勢在哪裡?消費者知之甚少,農民更是霧裡看花,許多零散種植戶將“蝦稻”賤賣給糧庫或小型加工廠也是無奈之舉。

重“蝦”輕“稻”,根子在觀念上,也體現在具體的生產環節。一位業內人士透露,有些地方的農民一味追求小龍蝦的產量,不規范養殖,超量投肥,影響瞭蝦稻品質。

省農業廳組織的試驗表明,“蝦稻共作”模式中,每畝稻田套養200斤小龍蝦,最符合種養生態規律,養出的蝦和稻品質才最好。

品種多達上百靜電除油機個,加工難以標準化

“蝦稻共作”源自民間探索,短短幾年時間裡迅猛發展,湧現的“蝦稻”品種也五花八門。據統計,目前農民種植蝦稻田中,水稻品種多達上百個,但真正適宜“蝦稻共作”中的優質稻品種並不多。

湖北巨金米業專註於做“蝦稻”12年,去年銷售額超過3億元,從一傢小型加工廠發展成潛江規模最大的“蝦稻”生產加工企業,一路走來,董事長李廣斌感慨良多。他告訴記者,當前企業最大的煩惱是,“蝦稻”品種多而雜,加工品質難提升,極大地影響瞭市場競爭力。“不利於加工,不利於打品牌。”李廣斌為此困擾不已。巨金米業有“蝦稻”基地5.5萬畝,其中自有流轉基地7000畝,每年收購季,倉庫裡的稻谷都是“大雜燴”,形狀、口感、品質都不盡相同。

李廣斌說,公司打造的“水鄉蝦稻”品牌,要想做大做強,必須邁過這道坎。

企業的煩惱,也是農民的困惑。省農業廳有關部門曾做過調研,農民的種植比較盲目,哪個品種產量高,就一擁而上種什麼,銷售時又因為品種問題難以賣出好價錢。

企業各自為戰,產業化水平待提升

好米賣不出好價,產業化發展不夠也是重要原因。

湖北蝦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最早進軍“蝦稻”產業的企業之一,總經理劉軍在“蝦稻”市場摸爬滾打7個年頭,前不久,他代表農業創業創新人員,在2018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征求意見座談會上直言不諱:相對蝦而言,稻還是一個“短板”,產業化水平有待提升。

市場魚龍混雜,“蝦稻”企業各自為戰,難以形成合力。近幾年,全省各地都在發展“稻蝦共作”,各自也都在打自己的“蝦稻品牌”。粗略統計,全省湧現的“蝦稻”品牌多達幾十個,但叫得響的寥寥無幾。

產業化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。近幾年來“蝦稻共作”發展迅猛,監利、潛江、洪湖等地積極性很高,相應出臺瞭一系列扶持政策,但對小龍蝦的扶持力度大,相比之下,對“蝦稻”的扶持還遠遠不夠。

潛江市分管農業的副市長劉冰告訴記者,潛江一直秉承“稻蝦”與“蝦稻”雙輪驅動,但實施起來存在一些難度,我省雖是糧食生產大省,但地理、氣候、環境等仍無法與東北媲美,“東北大米”品牌早已深入人心,“蝦稻”產業的打造,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、更有力的舉措,甚至要舉全省之力。(記者胡瓊瑤)

(責任編輯:張潘)

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內容,稿件來源為:湖北日報。如發現政治性、事實性、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信息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,並提供稿件的糾錯信息。
C8BC3E8A4881E045
arrow
arrow

    iuu220ee8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